Founder's Fund下注的Playbook,要借设计师挖Dropbox的墙脚
(来自Playbook)
曾投出Shopify、Twilio的硅谷风投机构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在今年3月发布《State of the Cloud 2021(云服务2021)》,报告中对企业服务市场做出七大预测。第一个就非常有意思:
“The unbundling of the Office(Office套件正被‘瓦解’)”。
微软与Office可谓彼此成就,但这个三十年前的产物随着全球分工协作和Z时代群体的成长,正在被各类集极致用户体验和专业度为一身的新兴软件挑战。
八九年前Slack与Zoom横空出世碾压Skype,近年来上市的Asana和Monday.com早把MS Project甩在身后。如今Airtable开挖Excel的墙角,还有大受欢迎的Notion和Coda也在加速渗透Word的受众。
这个现象不仅发生在Office,而是一切类似Office的“一招鲜”产品,如今都在被面向垂直人群或场景的新兴SaaS公司所“瓦解”。
(来自:BVP)
上市第三年的Dropbox也不例外,上个月硅谷教父Peter Thiel的基金Founder's Fund宣布投资一家为设计师等创意人员提供作品存储、展示和分享的平台:Playbook。
虽然只是一笔400万美金的早期投资,这家只有九个人的公司,Beta版本上线两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一千个用户 。如今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个受邀注册,并且在Product Hunt上一度排至周榜单第三。
Playbook是这么介绍自己的:
Dropbox for creatives to see everything, find anything(让创意人员看见和发现一切的“Dropbox”)。
产品首先是一个为设计师提供作品的版本管理与内外部协作和展示的SaaS。目前还在邀请注册阶段,为注册用户提供4TB的免费空间。这是Google Drive免费版的266倍,Dropbox的2000倍。
此举让设计师放下对空间的顾虑,尽可能把所有素材都上传,成为其最全面的创意资产库(all-around creative hub),而不仅仅是作品。
当CEO Jessica Ko曾任Google和Opendoor的设计总监,在Opendoor时发现团队几乎90%的时间都在Dropbox里“搜寻”历史作品和素材。由于没有正确而统一的标签和版本管理,设计师经常找不到最新版本,找错版本甚至根本不知道想要的素材存在哪里。
一幅设计作品尤其商业设计,会有从初稿、二稿到多次修改后的终稿等不同版本。以平面设计为例,上面由不同元素、矢量图、人物形象和字体等构成,重要素材会被分门别类保存起来,被复用在许多创作中。
因此,一幅作品看似简单,但从字体、矢量图、图片到终稿,存在网状的关联。
而Dropbox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用户存储指令的仓库,并不会根据作品创作流程以及相关素材进行主动分类或保存,更不用说以设计师希望的方式分享并展示给客户。
并且,体验不好的不仅是设计师,还包括有设计需求的所有角色。比如市场部门突然需要一幅海报的旧版本进行二次创作,如果无法快速找到,设计师就要加班了。
所以,其次Playbook能让作品和素材批量导入、智能打标签和分类,所有内容得到统一 管理。
尤其在疫情后,自由职业者和兼职工作需求的激增,对于甲方,面对全职、兼职或自由设计师时,对文件分享和权限有不同要求。同时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管理和对外分享亦是如此 。
有了甲方和乙方的自然传播,网络效应就形成了。
对于个人设计师,这是一个完整的素材和作品库。对于小团队或工作室,这是一个轻量级的DAM(Digital Assest Management,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对于一家稍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呢,这一定是Playbook的野心。
就像官网博客写的,创意文件(Creative files)不是“.xls”或“.docx”,他是“视觉的”,在不同平台或界面上需要呈现不同分辨率和色彩,一个作品会同时有不同格式,被不同接收方使用。
因此哪怕对于一个规模性企业来说,DAM不应该是一个笨重而传统的“文件系统”。
比如在Opendoor,2016年时公司只有3个设计师,团队用的是Dropbox。其他部门想在PPT中引用公司Logo等物料时,通过Slack的指令调取。
如果不准确知道物料名称是无法调取的,比如最新的用于销售的标语,或者一个白底的Logo矢量图,再比如官方对外的PPT模板等,没人记得这些文件的命名规则和名字。同时作品也无法进行规范的版本管理和标签化,有时候正在加工的版本会被当成终稿错误地分享出去。
随着公司迅速扩大到超过2000人,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和外部工作室的来往更加临时和频繁。疫情到来也让这些沟通更加混乱,同时线上营销的需求激增,Dropbox已经无法解决各类突发问题。
Playbook的出现,将设计师一直被外部请求的沟通过程,转为由平台自动规范并让用户快速获取正确文件的主动行为,皆大欢喜。
不过,看到这里,想必大家还是有跟我相同的疑问,就这?
Playbook除了常规的产品介绍、价格以及博客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板块叫“Community(社区)”,点进去,才发现另一片天地。
这是一个由用户自发提交自己的“Playbook”并公开展示的平台,这种形式还归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经济体——“Creator Economy(创作者经济)”,A16Z对此还有个更特别的理解,叫“Passion Economy(热情经济)”。
Playbook为了鼓励用户将作品集发布到社区里来,成功发布者会自动获得Pro版本。每个作品集下面是作者名字,作品集内容丰富,包含Logo设计、包装设计、摄影作品、海报甚至动画。点开一位设计师的作品,目前只有简单的展示,突显创作者本人的风格。
同样在博客里,除了团队日常的产品更新和理念分享,更多的是对一些创作者详细的报道介绍。文章的主人公来自全球各地,通常也有自己的Facebook、Instagram、Dribble或个人网站。
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点: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以及缺少一个在线的作品管理工具。
通过这个社区,能预见Playbook希望做得更多,更深。因为无论自由职业者还是真正的创作者,还有一块重要的资产——客户或者说粉丝。
A16Z在题为“The Passion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Work(热情经济及未来工作方式)”的文章里,阐述了一个为创作者服务的平台应该具备的特征:
面向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创作者商业行为中的客户;
帮助创作者展示的是个体和个性,而不是一件商品;
鼓励创作者和粉丝进行直接互动并维系忠诚,不干预;
让创作者能够从一位粉丝上持续获得认可和收入,关注收入的质。
这样来看,Playbook以存储功能为起点,未来可能为设计师提供一整套从后往前的产品。也会与更多SaaS例如Figma或Sketch等集成,帮助用户更直接地完成从创作到存储,再到运营,为粉丝或客户提供更多元的作品,最终更高效和持久地变现。
真正的创作者平台,让每个创作者从“小而美”甚至“小而弱”成长为“小而肥”和“小而强”。
(来自A16Z)
到那时候,创作者还需要通过Youtbue、Tiktok等流量平台获取十万粉丝来变现吗?
未必,一千个,甚至一百个都可以活得既独立又滋润。Playbook可以帮助创作者对粉丝进行分层,让他们对不同忠诚度的粉丝投入差异化的服务。
这种投入需要的能力来自创作者原生的热情和技能,而不只是带货、直播或陪聊而已,最终收入的体现也绝不只是商品分佣、打赏或广告。
我认为Playbook未来更可能成为一个面向创作者或设计师的“Shopify”。用户付费的动力来自解锁更多增值功能,帮助他们增强与客户或者粉丝的连接和变现效率。
Community的打造,不仅仅是为了让创作者找到粉丝,还能发现彼此,这不正是“See everything, find everything”的含义吗?
这也不难理解CB Insights在今年发布的“创作者经济”市场全景图里,把Playbook归到变现工具类目里,但这一定不是Playbook的终点。
(来自CB Insights)
报告结尾处有一段与BVP的预测里异曲同工的话:
“The broader opportunity here lies in the rebundling of all of these disparate services specifically for creators(更大的机会在如何把分散在(各类工具所提供的)服务重新组合).”
这句话的另一面便是,面向创作者的工具需要将传统大而全例如Dropbox打散重组,为垂直人群提供专业且all-in-one的解决方案,才具备足够强的吸引力,提供无可替代的价值。
这也是Playbook CTO想表达的:“如果专注为创意人员提供存储服务,你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技术挑战。”
很多人说疫情永久性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环境和沟通方式,但更深远的影响,是彻底重新定义了“工作”,至少在一部分人眼里。
这些现在不起眼而站在“巨头”肩膀上的小产品,或许真的能支撑起新一代工作形式以及里面的每一个小经济体。